数控机床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55%。
建设新能源+农村景观示范,地方政府主导,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和郊区亮化等工程,推动新能源与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一体化发展。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及拓展产品销路,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参与电站运维、农场劳务等增加收益。
(十六)实施主体多元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农村能源建设领域。(十)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在县域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探索建设多能互补、源荷互动的综合能源系统,提高园区能源综合利用率。(十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脱贫地区农村能源的支持。鼓励能源企业联合设备厂商,组织专业化团队对光伏扶贫电站进行精细化管理维护,保证电站可靠运行和稳定收益,做好电站管护员培训,向脱贫户提供组件清洗、看护等岗位。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县域,探索农田托管服务和合作社秸秆收集模式,或以村为单元建设农林废弃物收集站,由专业化企业建设规模化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天然气项目、生物质热解气化项目、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就近满足乡镇生产生活用电、用热、用气、用油需要。(六)支持县域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在具备资源条件的中西部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风电、光伏基地,为脱贫县打造支柱产业。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
二是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着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重点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将着力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机器人产业组织结构。
重点研制水下探测、作业、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水下机器人,安保巡逻、反恐防暴、交通管理、边防管理等安防机器人,消防、应急救援、安全巡检、核工业操作等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检验采样、消毒清洁、辅助巡诊查房、重症护理辅助操作等卫生防疫机器人。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马剑感谢三位发布人的解答。三是提升检测认证能力。科技日报近年来,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已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规划》起草的背景、过程、总体框架,之后和我的同事、专家一起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在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比如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细分领域,喷釉、抛光、打磨、码垛等关键环节,形成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形成竞争新优势。现状与形势部分,主要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集成应用三个方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就,分析了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保障措施部分,从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举措。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
请问十四五期间,如何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宋晓刚谢谢您的提问。我们注意到《规划》提出机器人+应用行动,请问工信部将如何部署?汪宏谢谢您的提问。
当然,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良好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南方都市报目前人们对更智能、更便民的机器人产品充满期待。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我国机器人应用仍显不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鼓励骨干企业瞄准关键零部件、高端整机产品的薄弱环节,联合配套企业加快精密齿轮、润滑油脂、编码器、核心软件等研发、工程化验证和迭代升级。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在线参与,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主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近年来,伴随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由2015年的51台/万人大幅增长到2020年的246台/万人,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十四五时期,面对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发展,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我们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一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十四五时期为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规划》从三个方面作出相关部署。三是支持协同创新和技术融合。主要任务部分,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任务,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等四大行动。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马剑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积极参与。
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强化产品检测,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满足企业检测认证服务需求;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六维力传感器、激光雷达、三维视觉传感器等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的大量应用,让机器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更加全面。《规划》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着力从以下三方面推动: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机器人产业合理区域布局,引导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集群。
答记者问实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三是打造优势特色集群。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创新作用,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加强标准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马剑感谢王司长的介绍。比如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持续提升,部分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印发了《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了近百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了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又比如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投入运行,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及集成应用等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